我思故我在,突然间脑海里冒出这一个念头,于是开始写起博客杂记,记录一下自己的思考。

P.S. 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不要被字面意思误导,西方哲学十五讲里面提及过笛卡尔持普遍怀疑的态度对周围一切的存在提出质疑,但他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基石是绝对可靠的东西,就像几何学通过不言自明的几个基础点构建出宏伟的几何大厦,笛卡尔也希望找到类似的东西,在他普遍怀疑中发现”我思“,这个对周围一切的怀疑的思考,是证明了”我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因此原句理解为我在思考“证明了”我存在。而不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我不是思考就不存在。不过写本文时我理解成表面意思了。

以前总是把博客看做是学习笔记汇集地,但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十天半个月也写不出什么,人总是太懒,不愿意输出,然而写笔记输出又是深入学习的一种高效办法。总是随了那句,万事万物都是有矛盾的。

不过改写的还是要写,记录一下最近的一些感悟心得。

最近这段时间在看工程项目代码,这个是好多人共同参与开发的项目,一代一代接手下来,代码巨复杂,现在开始轮到我来添砖加瓦了,首先要读懂这些代码,读代码和读书还真不一样,读书时不求甚解,有时候不仔细读还会曲解作者本意或者压根没弄清作者在书行文字里的弯弯绕绕,所谓的春秋笔法,但是读代码不同,需要按图索骥一步一步有理有据的考察清楚,最后哪怕漏了一个点没分析到,可能在之后的编码中就会埋下“伏笔”,指不定哪天一个大锅就扣下来了。因此看这些代码感觉压力山大,排期也是一拖再拖,心里总是不太愿意面对,最后实在不得不开始认真看一看。

我这个人很多缺点,但自己唯一引以为豪的一点就是做事可以认真专注,很容易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这不知道这个优点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题海中练习出来的。

慢慢从头开始认真看了项目代码,感觉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心底不由反省为什么会有最开始的抵触惧怕,想了半天,感觉归根结底是对新事物的未知担忧,结合自己之前一点工作中的思考以及最近做汉语项目,脑海中不由的浮现了一些词汇。

  1. 先大后小
  2. 先粗后细
  3. 先易后难
  4. 先总后分

先大后小,学习新东西先从大的方向着手,理解这个东西大概是干啥的,大概怎么使用,大概的原理,先有一个大的全局视角去审视,然后才深入小的方向,学习具体的某一场景的细节问题。先粗后细和先大后小差不多,但不同的是提醒我,一开始不要追求大而全,而是粗略的了解主干,然后才深入细节,一开始就想一口吐,学的多而细,可能一开始很有动力,但后面就会渐渐再而衰,三而竭,失去学习的热情,然后的先易后难是很浅显的认知了,学习新东西不能一上来就hard模式,这样肯定会产生厌学抵触心理。最后是先总后分,和先大后小有些重复,主要还是强调报告的时候,先说总的结论,然后分别说关键点,这样才能清晰明确的表达。

上面四条规则是我自己思考后总结的,希望以后学习新事物遵循这四条规则,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另外一件事是最近又开始刷知乎,学习到了一些新的概念,最大的一个触动就是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回看自己的微信读书记录,不知不觉已经有6000+小时了,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网文yy小说的阅读时长,几乎没啥营养。说到读书,我还是喜欢的,不过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读完一本书就读完了,既没有总结笔记,也没有思考感悟,以前是真的没有想过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放松还是为了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现在这世界上的书千千万,花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经常听到贵金不过多的说法。

是时候开始认真的专精一些书籍,不要再虚耗光阴读一些没有用处的书,以后读一本书都要有自己的思考总结和分享,并且能够做到给一张白纸一支笔能够把书中的东西都传播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吧。

说起读书的目的,最近已经开始慢慢限制读书的范围,主要读的还是人物传记和数学书。看人物传记,了解一个人的一生,也算是通过读书增长自己的阅历,并且有时候还能够学到他人的感悟,以及一些关键时刻上他们是怎么思考决策的。看数学书,算是接下来认真从新打基础,有学习算法的打算,此外最近看的数学史书,这才发现自己以前学数学只是会用公式,完全没有真正的结合生活实际去使用过它,或者是在生活中发现它的存在,对于数学之美的感悟太少,是时候真正的接受和欣赏数学了。

我思故我在,希望笛卡尔的这句名言开启我自己的思考成长之旅。